音頻流量競爭新勢力 | 播客客戶端小宇宙App產品分析報告

編輯導語:這幾年“耳朵經濟”在國內的發展有了起色,持續呈增長狀態;中國最大UGC音頻社區荔枝赴美上市,成為“中國音頻行業第一股”,音頻市場的競爭在此起彼伏的出現;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播客客戶端“小宇宙”的產品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目的

(假設)計劃從0開始做一款泛用型播客客戶端,需要對小宇宙App進行廣泛而深入地調研。

調研版本:Android:1.9.0(122)    iOS:1.9.0

文章結構:

本文分為七個章節,第二章通過機構報告和資本市場的關注程度說明中國網絡音頻用戶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并介紹網絡音頻類型之一——播客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嘗試探討播客是否適合中文環境,將會總結一些播客在中國發展的優勢以此作為客戶端產品設計的抓手。

第三章分別介紹網絡音頻用戶數據和中文播客用戶數據,結合用戶數據得到三套用戶畫像。

第四章梳理版本更新記錄,總結出幾個重要的更新方向,并嘗試推測接下來的產品迭代方向;梳理產品結構并根據頁面邏輯整理出產品的四個重要功能單元。

第五章將會從小宇宙目前產品情況倒推產品定位,探討為什么其團隊選擇做泛用型而不是平臺型產品,并分析小宇宙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尋找其產品核心競爭力。

第六章詳細展開討論了內容產品的用戶價值,并根據以用戶價值為導向對產品優化提出見解;對目前推薦策略的情況進行了匯總分析,最后指出一些產品未來需要克服的困難。

第七章商業化,以美國市場的盈利方式為參考,結合中文市場數據報告和產品特點提出未來可供選擇的商業化路徑。

二、背景

視頻類內容產品競爭白熱化,直播、長視頻、短視頻、綜藝、影視都在搶奪用戶的屏幕使用時間,可供挖掘的潛在增量已經逐漸枯竭,各家大廠都陷入了慘烈的存量之爭。

與之相對,屏幕外的內容流量——“網絡音頻”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網絡視頻的用戶規模和使用率已經接近天花板)

1. 增長潛力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報告,2015-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用戶規模逐漸上升,連續五年用戶增長率都在30%以上。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網絡音頻用戶規模達4.25億人,2019年用戶規模達4.89億人。

由兩份報告交叉驗證可以確定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4.8億人以上,并在近些年保持了上漲趨勢。

相較于9.04億的網民基數、8.88億的網絡視頻用戶數,網絡音頻行業的增量仍有繼續挖掘的潛力;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達5.42億。

用戶規模的增長帶動了網絡音頻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175.8億元,同比增長55.1%;艾瑞數據預測在接下來的數年,市場規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2. 資本注入

回望2018年,資本就已經嗅到了“耳朵經濟”的爆發潛力。

這一年,喜馬拉雅完成40億人民幣融資,騰訊、高盛、泛大西洋資本參與投資,估值240億人民幣;同年,B站全資收購二次元音頻社區貓耳FM,收購價格約為10億元人民幣。

視線轉回到今年1月,荔枝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網絡音頻市場中第一家上市公司,市場估值5.2億美元;兩個月后(2020年3月),蜻蜓FM獲得小米科技戰略融資,市場估值達60億元。

即便市場上已經存在諸如喜馬拉雅、荔枝、蜻蜓幾個頭部App,各互聯網大廠也仍加緊布局,力圖趕在耳朵經濟的紅利期分到一杯羹。

騰訊在已經有企鵝FM并注資喜馬拉雅的背景下,仍推出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

字節跳動上線“番茄暢聽”,據悉快手也正在內測一款名為“皮艇”的音頻產品。

以及本次要調研的“小宇宙”,也是由深耕興趣社交的即刻團隊推出的。

互聯網頭部大廠和資本動態也在側面顯示出網絡音頻行業的增長潛力和完善全類型內容消費形式的重要性。

3. 播客是什么

目前國內網絡音頻主要包括音頻節目(播客)、有聲書(廣播劇)、音頻直播以及網絡電臺等實現形式。

其中有聲書(廣播劇)是國內音頻流量競爭的主戰場,這類內容產品本質就是IP之爭;因為涉及到上下游產業,角色分工和參與制作的人數多,需要資本大量的傾斜支持;而有聲書的內容受版權影響且形式相對單一,加之制作成本高,此時,一種成本低而受眾廣并且節目形式豐富的內容形式——播客就這樣逐漸走入互聯網人的視野。

播客(Podcast)一詞取自于蘋果公司的便攜播放器iPod和廣播(Broadcasting)兩個詞的結合。

播客創作者會在每期節目圍繞某一或多個主題進行創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多人對談、觀點闡述、故事講述,對制作形式和品質無明確要求;音頻制作完成后,傳統的播客會依托RSS Feed,將節目XML文件上傳到專門的平臺進行托管,但在國內創作者也可選擇直接將節目上傳到音頻平臺(如喜馬拉雅、蜻蜓FM等)。

用戶則可在音頻平臺直接點擊訂閱,或者采用泛用型客戶端訂閱節目的Feed地址;訂閱節目后,客戶端便能夠自動接收或下載該節目新近發布的音頻文件。

4. 播客興起

播客并不是一種新鮮的傳播形式,在2012年蘋果推出移動端Podcast前,播客就在美國受到了一些用戶的喜愛。

10年前,播客還只是通過互聯網分發音頻文件的小眾社區;今天,美國有1/3的人每月都會收聽播客,1/4的人每周都會收聽播客,每個用戶平局每周會聽7個節目,93%的用戶會將節目的大部分聽完。

然而美國市場的火爆,并不能帶動國內的播客市場,多年來,中文播客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以至于“年年都是播客元年,年年都沒能出圈”;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是因為中文播客的發展逐年呈現抬頭趨勢,但并沒有出現節點性的事件改變播客市場的走向,更多的是靠諸多領域的創作者“潤物細無聲”地推薦聚集形成的氛圍。

那么播客在中國是遇到“水土不服”了嗎?

根據艾媒咨詢2019年中國在線音頻報告,當前有70.2%的用戶都希望泛娛樂內容能有所增加。

從偏好類型來看,趣味段子、情感、脫口秀、健康、心理、分享都是播客節目的常見主題;從內容上來看,播客并沒有與中國用戶產生隔閡——隨著泛娛樂類音頻內容需求增加,也必然會有更多的用戶選擇擁抱播客。

 (2019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泛娛樂類節目偏好)

果然,情況在今年迎來了轉機。

2020年初疫情的爆發,給播客的發展帶來了兩方面的機遇:一是居家隔離使各個領域的UGC有時間錄制播客;二是其它類型的內容消費品出現缺口,用戶開始主動探索更多內容消費形式。

由百度指數可見,在居家隔離期間,播客的搜索指數迎來快速增長,即便在恢復生產后,搜索指數仍高于去年,近半年的百度搜索綜合指數同比上漲近15%——可見疫情使播客的影響力擴大,更多的網民開始主動認識播客。

(近半年百度搜索指數變動概覽)

5. 播客優勢

前文用了較多篇幅介紹播客的歷史和現在,分析國內長音頻行業的整體環境,其目的是詳盡展示播客本身特性和國內市場,為理解二者相互融合、做好播客的中文本土化鋪墊背景。

結合中文市場背景和網絡環境,筆者總結了如下幾點播客的優勢,這些特點也會體現并影響后續的產品分析和功能設計。

1)場景伴隨

如前所述,音頻產品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屏幕外的時間,其本質是解放視覺,用戶能把視覺注意力轉移到做其他事,這為用戶消費音頻內容提供了更多機會和時間。

進而延伸出音頻最重要的優勢——在消費音頻的同時不光使用戶從固定場景中解放出來,還能跟隨用戶進行使用場景轉移,比如用戶可以跑步聽、開車聽、在家做家務聽等等;隨著無線耳機成本下降,用戶消費音頻的心理負擔進一步降低,降噪耳機提升了用戶消費體驗,收聽載體的升級也為音頻產品發展推波助瀾。

根據艾媒2019年底調研數據和PodFest China調研報告,筆者將用戶消費音頻的場景總結為:不方便觀看屏幕且腦力活動不劇烈,通常都伴隨著不需要特別多注意力的肢體活動;因此基于場景將會是播客客戶端產品設計的最重要抓手。

2)創作者自帶流量

當前中文播客除少數的全職Podcaster,大部分創作者都是以興趣驅動錄制節目;這些兼職創作者有很多本職工作是媒體從業者、自媒體博主、編輯、脫口秀演員等等,這類職業屬性使他們自帶粉絲入場,很容易形成流量。

當粉絲收聽完節目后,有一定機會留在平臺尋找更多內容消費,也會帶動整個平臺的活力;所以產品設計要考慮如何將創作者帶來的用戶留下來,使“水”流動起來,真正形成流量。

3)話題多樣

在話題類型的各個領域:財經、社會、體育、娛樂、游戲等都有專業的PGC在制作內容,用戶可以通過播客獲取各類信息。

同時,很多主播沒有具體的創作方向,節目經常就某一主題進行個人化表達,雖然內容發散但話題覆蓋面很廣,更容易滿足不同用戶的消費需求;但這也讓節目話題的分類變得復雜,因為話題背后反映的是興趣,產品設計需要對用戶興趣分類進行準確地把握。

4)時效性強

相較于音頻產品,Podcaster沒有出鏡的心理負擔,加之音頻媒介自身特性,主播能更從容地表達觀點,甚至可以一邊表達一邊思考,備稿周期也大大縮短;節目制作周期短,環境限制少,一位主播一部手機就能完成節目錄制,很適合做熱點話題的追蹤。

產品自然也可以從其中延伸出有待挖掘的需求。

5)信息密度適中

相較于知識付費和語音直播,播客所承載的信息密度更加適中,既不會讓用戶時刻端正地坐下來記筆記,也不會讓用戶覺得收聽完節目毫無收獲。

大部分Podcaster所傳達信息的都是比較方便理解的,即便其中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觀點,音頻媒介也允許主播有更多解釋的機會和角度,因此不需要聽眾付出特別多的智力成本。

創作者可以調整自己節目的信息密度,同樣,如果用戶也能個性化調節節目信息密度,將會使更多用戶擁抱播客。

三、用戶

PodFest China在《PodFest China 2020 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報告中收集并集中展示了14項關于中文播客用戶的數據,筆者認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在此逐項列出。

  • 中文播客聽眾男女比例接近1.3:1,68.2%的聽眾生活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未婚比例為74.6%;
  • 88.5%的聽眾年齡在35歲以下,86.4%的聽眾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
  • 56.6%的聽眾是在最近3年內開始收聽播客,50.5%的人幾乎每天都會收聽播客;
  • 手機是最常使用的收聽播客設備,其中63.4%的聽眾使用蘋果手機;
  • 收聽播客最廣泛的場景是乘坐公共交通(53.9%),休息/無事閑暇(51.8%)以及做家務(48.8%);
  • 中文播客聽眾最常使用的5個收聽渠道是ApplePodcasts (49.7%),喜馬拉雅(37.9%),網易云音樂(35.0%),微信公眾號內嵌音頻(21.9%)和PocketCasts (19.5%) ;
  • 72.6%的播客聽眾會使用泛用型客戶端收聽播客,58.4%的聽眾會使用國內音頻播放平臺收聽播客;
  • 好奇心、興趣點和實用性是聽眾收聽播客的首要理由,有33.3%的人承認了對于主播或者嘉賓的粉絲心理;
  • 在對廣告形式的偏好上,較受用戶喜愛的是片頭片尾的錄播廣告(51.6%)以及品牌長期贊助冠名的廣告(50.5%);
  • 77.6%的聽眾會搜索節目中提到的相關內容,75.6%的聽眾會將節目推薦給熟人、朋友;
  • 70.2%的聽眾反饋在收聽播客之后減少了在其他音頻上的消費,如音樂、知識付費內容等;
  • 87.8%的中文播客聽眾不反對播客商業化,88.5%的播客聽眾曾為內容付過費;
  • 聽眾主要通過播客應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來發現播客,主播或者嘉賓的推薦和小眾垂直領域的名人推薦對于聽眾在收聽播客上的選擇影響較大,影響力得分為7分(總分為10分);
  • 50.7%的播客用戶承認,播客節目曾經影響過他們的消費行為,比如購買播客中提到的的產品,去播主推薦的咖啡廳或者酒吧等。

1. 用戶畫像

小宇宙目前還在公測階段,筆者并沒能找到關于小宇宙用戶的直接數據,但小宇宙App參與了根據上述中文播客用戶數據的調研工作,所以調研結果對認識小宇宙的用戶也具有一定參考性。

綜上,結合對幾位小宇宙用戶的訪談調查,筆者總結出三套小宇宙用戶畫像。

1)L同學,男生,現在正在北京讀大學二年級的財務專業。

他是因為自己喜歡的博主推薦了一期討論少數群體權益的節目才開始收聽播客的,小宇宙也是他用的第一款播客App。

L訂閱的節目以文化、雜談、財經資訊為主;因為是笑果文化幾位演員的粉絲,他會使用搜索功能搜索關于幾位演員的節目,當收聽過程中遇到和主播觀點契合時會點贊和留言說出自己的想法。

L同學基本每天都會用小宇宙,有時是在不感興趣的課堂上,有時是在食堂排隊買飯吃飯時;他會跟朋友分享節目并聊自己收聽后的感受,但朋友經常覺得音頻太長了不想聽;L同學也會把自己喜歡的節目分享到朋友圈,因為他對社會上的一些事有自己的看法,但又不愿意公開發表觀點,就借著主播的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2)小F,25歲的男生,今年研究生畢業,在成都的一家IT公司上班。

小F是即刻的重度用戶,也是看到即友推薦來的,在上大學時就會用喜馬拉雅聽郭德綱的相聲入睡,但之前沒怎么聽過播客;現在就是在上下班擠地鐵人特別多不方便玩手機時,會聽一聽首頁推薦的節目,但有時候感覺節目討論的事太深刻了,忙了一天只想放空不想思考。

其實小F也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主播和節目,但每期節目太長了,還沒等節目聽完自己都到家了,在家里自己又要跟女朋友一起追劇追綜藝,所以一期節目好幾天都聽不完;然后節目就又更新了,所以他也就不怎么訂閱節目了。

3)D小姐,已婚未育,之前在美國讀的本科,回國之后先在四大工作,現在在國企做行政。

在美國讀書時養成了聽Podcast的習慣,現在也會聽英語播客來練練聽力保持語感;因為每天接觸的人挺有限的,她喜歡通過播客來了解各種有意思的人或事。

D小姐會在開車時聽一些比較有內容的節目,如果節目讓她很受啟發,她會在到達地點的第一時間把想法記錄下來。

不過,在做家務或者閑著無聊時,D小姐也會聽些閑聊的節目,走神了或者哪段沒聽清也不太在意;現在主力App還是蘋果播客,因為這么多年用習慣了;不過如果她聽了某一期節目特別有感觸,就會到小宇宙看看大家的評論,給自己喜歡的評論點點贊。

四、產品結構

1. 版本迭代

統計版本迭代記錄小宇宙平均10天更新一次,其中bug類問題基本兩天上線,新功能上線大概為兩周,并且在最近一個月沒有更新。

可以發現產品迭代速度整體比較適中,目前主要以消除使用bug提升用戶使用體驗為主要方向。

筆者在梳理版本迭代記錄過程中發現產品在表現層做了很多Haptic效果、Lottie動畫優化,整體使用體驗是一款“小而美”的產品。

小宇宙在產品初期就追求高品質的使用體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產品處在使用邀請碼注冊的公測階段,嘗鮮用戶本身就是一些正在或者曾經使用過ApplePodcast的播客愛好者,良好的交互效果能避免用戶產生體驗落差,降低遷移成本;同時考慮到中文播客用戶圈層,良好的交互體驗是有必要的;
  2. 背靠即刻團隊,小宇宙有進行交互優化的資源,并且目前國內市場還沒有相同定位的產品,開發團隊有時間慢慢打磨用戶體驗。

除了視覺優化外,筆者將歷史更新中重要功能點更新做了分類,總結出內容、社區、體驗、分享和場景五個更新方向,并在下圖中對更新功能點進行逐一解讀。

由上圖及分析可以清楚地發現,對獲取內容路徑的更新貫穿始終,這也是內容產品設計的核心;在早期幾個版本中,優化使用體驗是重要的更新方向,但當產品基礎功能逐漸完備后,分享功能的更新逐漸上升。

整體看來,小宇宙的更新節奏非常有規劃,方向明確且層次分明。

筆者推測在接下來的更新中還是會以優化內容收聽體驗為主,可能會推出針對節目內容的分享功能;關于社區應該會逐步開發平臺內的分享功能,形成關注與粉絲之間的互動。

2. 產品結構圖

3. 頁面邏輯

當理清產品結構后,筆者在產品結構基礎上將各級頁面之間的交互關系進行了標注。

根據頁面間跳轉關系,筆者總結發現小宇宙的四個主要的功能單元:節目詳情頁、個人主頁、單集展開、評論頁。

在第六章的產品設計中,筆者將結合產品邏輯和用戶需求對幾個功能單元進行產品設計思路分析并提出優化建議。

五、產品戰略

本章對產品戰略的分析沒有從用戶體驗要素的用戶需求和網站目標入手,而是從小宇宙App已經存在的既定事實出發,分析小宇宙如何選擇產品類型和進行差異化產品定位,并嘗試探索其核心競爭力,關于用戶需求的部分會在下一章展開。

1. 泛用型 or 平臺型?

通過前文的背景介紹,我們明確地知道目前是存在用戶有收聽播客的需求和習慣的,那么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產品在戰略制定上有兩個目標方向:平臺型產品或泛用型產品。

平臺型產品是國內用戶最熟悉的產品類型,創作者只需要將內容上傳到平臺等待發布就可以了,由平臺負責數據儲存、內容審核;平臺型產品要承擔用戶導流、內容推薦、創作者激勵等運營任務,同時也會參與到內容的商業化。

國內較大的內容產品都是平臺型產品,比如讀文章的微信公眾號、長視頻的B站、短視頻的抖音以及同屬音頻領域的喜馬拉雅等等;平臺對內容都是“獨占”策略,如果用戶想讓不同產品內的用戶看到內容就不得不逐一上傳到各個平臺;比如“美食作家王剛”的一支視頻就需要在B站、微博、西瓜視頻分別上傳,總計上傳三次。

不過音頻平臺型產品又略有不同,像喜馬拉雅、荔枝和蜻蜓FM支持蘋果播客音頻托管服務,但還是有一些平臺獨占內容無法站外分享只能在喜馬拉雅產品內收聽,比如付費節目、平臺簽約獨家內容等;而且平臺型產品占據節目首發優勢,蘋果播客讀取相關數據會有延遲,一般需要一天左右方可更新。

泛用型產品中訂閱方式采用RSS訂閱模式,即信息發布者將內容信息整合到一個 RSS 文件中并發布 Feed 地址,用戶在泛用型客戶端訂閱Feed地址后便可自動接收所訂閱信息的更新。

最初這種模式主要集中使用在博客時代,用戶訂閱的博客更新途徑各不相同,使用泛用型閱讀器可以有效地瀏覽內容更新。

播客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聲音博客”,故而實現方式延續了Hosting+RSS訂閱模式,即將音頻內容托管到相關平臺,各泛用型客戶端只需要同步信息而不儲存。

相較于平臺型產品,泛用型產品的優勢很突出,下面是網友MilkShake從創作者角度推薦聽眾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戶端的原因,筆者認為較好地反映了為什么Podcaster會傾向選用這種模式:

  • 不希望莫名其妙被下架;
  • 沒有多余的精力維護多個平臺,用RSS分發我只要搭建好播客網站;
  • 希望主動被過濾,主動被不獨立或不自由的人過濾。

從產品角度,泛用型播客客戶端也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

1)成本低

開發泛用型客戶端不需要承擔關于內容的服務器負載,開發和運維成本大大降低;結合中文播客市場尚且相對小眾,不具備大規模投資的條件,開發泛用型客戶端可以短平快地試錯。

2)滿足內容供給

對于內容產品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在沒有優質內容的情況下冷啟動,內容不夠就無法留住用戶;但泛用型客戶端可以同步市場上絕大部分內容而無版權爭議,用戶只要進入平臺就能享受到優質內容服務,不存在內容供給困難。

3)用戶替換成本低

泛用型產品對內容源的態度都很開放,如果用戶在其他產品訂閱了內容,也可以很方便地導出OPML文件,用戶遷移成本非常低。

4)兼顧用戶體驗

對于大部分內容消費者,其在使用中感知到的就只在操作層面:發現一個感興趣的內容→消費→滿足預期→訂閱以便再次消費,所以只要產品在設計中能使大部分用戶保持一貫的使用體驗,內容源來自哪里并不重要;而對于相對小眾的Geek用戶,支持訂閱Feed地址也能滿足其需求,所以只要做好產品設計兩類用戶都能滿足自身訴求獲得較好的使用體驗。

綜上,筆者認為對于產品初級階段小宇宙將產品目標方向選定為泛用型播客客戶端是一個非常合理且極具性價比的選擇。

2. 差異化

前文著重介紹了小宇宙選擇將泛用型作為產品方向的四個優勢,但這些優勢對于所有泛用型產品都存在,小宇宙還需要在如下三個層次打出差異化。

首先,我們橫向對比主流泛用型客戶端諸如PocketCasts、Overcast、Castbox等可以發現,這些產品都需要付費使用或者App內嵌廣告;而目前小宇宙既不需要付費也沒有廣告,是一款非常純粹的播客App,用戶嘗鮮成本低、使用體驗好。

其次,市面上主流泛用型播客App針對中文播客的運營力度不夠,小白用戶如果沒有播客儲備很大概率是沒有內容可以消費的;所以小宇宙充分展現了深耕中文播客的態度,每天三條的首頁推薦使很多優質節目能觸達用戶,同時微博賬號的內容推廣也將很多優質主播和節目推薦給大家,形成了產品內外的內容供給運營。

最后,如果說上述兩點差異讓用戶選擇進入小宇宙內嘗鮮并有可能留下,那小宇宙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有非常豐富的用戶互動功能,用戶可對節目內容進行評論,用戶間也可相互關注,這個功能是與其他產品相比能將用戶黏住的最大差異。

結合我們在分析頁面邏輯時得到的四個重要單元模塊(節目詳情頁、個人主頁、單集展開、評論),筆者認為小宇宙的產品定位是一款基于播客的內容社區產品,在產品定位上就與絕大多數或者說全部泛用型App產生了根本性差異(雖然蘋果在中文播客既有運營推薦,用戶也能對節目評價,但目的不是為了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有效互動)。

雖然與泛用型產品產生了差異競爭,但結合前文用戶數據,中文播客聽眾中最常使用的收聽渠道中喜馬拉雅占據37.9%、網易云音樂占據35.0%,而這兩個平臺都是一邊做內容一邊做社交。

如果小宇宙與這類已經存在數年的行業巨頭競爭就是非常典型的互聯網小流量打大流量,低頻打高頻。

筆者認為要打贏,就得尋求更大的差異化:深耕垂直細分、優化使用體驗、營造社區氛圍。

1)深耕垂直細分

喜馬拉雅和網易云音樂雖然在當前的用戶使用中占據了較多的流量和打開頻率,但因為產品規模過大邊際效應遞減,當把內容類型聚焦于播客時,二者都不能做到最優。

首先,進入這兩款產品后只有再次點擊二級頁面才能進入播客專題,其中網易云音樂甚至沒有對播客的分類,如果想找到播客的內容還要進入三級頁面——過長的獲取內容路徑直接影響了內容消費效率。

而根據前文對產品框架的梳理,小宇宙任何一級頁面、大部分二級頁面都可以直接收聽節目,播客內容觸達用戶的路徑非常短,用戶消費也更高效。

2)優化使用體驗

首先對于網易云來說,因為電臺業務只占了產品業務的一小部分,所以產品內針對長音頻的功能設計非常少;不管是最基礎的快進快退、收藏單集還是節目更新展示方式都與長音頻產品不同,使用體驗非常一般。

喜馬拉雅雖然有播客專門的Tab頁,但因為平臺要顧及其他類型音頻的推廣,App每天都會推送很多與播客無關的內容,對于專注播客的用戶來說就是信息干擾;同時產品因為運營時間比較長,形成了多個運營專題但整個頁面沒能有效聚合,筆者在使用中經常要花時間瀏覽、思考這這模塊是要干什么;雖然這是一款成熟產品發展到后期的普遍現象,但整體信息量還是有些高。

如果不考慮商業邏輯只考慮用戶體驗,喜馬拉雅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廣告太多了,不光有開屏、App內廣告,音頻內容也會被加貼片廣告,對用戶來說是非常不好的體驗。

小宇宙作為一款正處在導入期的產品,一方面專注播客這一種內容形式進行產品設計,另一方面還沒有迫切商業化的任務,所以能把優化用戶體驗作為非常重要的方向;比如,目前做到的節目加入播放列表自動下載、人聲增強、跳過空白等都是體驗上的優化;以優化體驗的方式,打造專注播客的獨特交互方式,與國內平臺型產品的差異也就產生了。

3)營造社區氛圍

圍繞內容展開的互動是弱社交,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低,所以用戶在圍繞內容進行互動時會有一種自己處于不受社會監管的心理,對自身約束力也會下降,很容易產生對其他用戶的敵對行為;而一個良好的社區氛圍會正向促進用戶對社區的認可,產生更高的產品黏度;比如B站就被其用戶視為最佳氛圍社區,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區氛圍也是打造內容社區的差異化競爭手段。

網易云音樂不是長音頻消費的最好產品,但還是會有用戶會選擇網易云就跟評論區氛圍有很大關系。

筆者將“故事FM”節目中某一期三款產品評論區熱評做了橫向對比,能比較清晰地發現從左至右對節目講述者的批評逐漸減少;能明顯感覺到小宇宙評論傾向更加溫和,不容易使人感到被冒犯;所以在小宇宙后續產品迭代中,對完善社區行為規范的功能設計也是一個值得細化的方向。

3. 核心競爭力

實際上即便我們對小宇宙產品類型和定位的優勢展開分析,也一直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小宇宙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如果快手或者知乎亦或B站也做一款有社區屬性的泛用型播客,小宇宙如何競爭?

如果喜馬拉雅將播客板塊抽離出來專門發展或者網易云開始著重建設長音頻,小宇宙之前的優勢是否還存在?

實際上筆者也并沒有得到明確的結果,關于核心競爭力要素,當前小宇宙似乎有待深入挖掘。

但在調研分析過程中,筆者還是發現了一些小宇宙在其他層次的優勢。

  • 背靠有社區運營經驗的即刻團隊,有大量內部經驗可以復制,產研團隊的技術和經驗比肩其他互聯網大廠;
  • 小宇宙團隊在產品上已經形成了獨特調性,非常契合播客聽眾追求的質感和人文關懷體驗;
  • 小宇宙占據先發優勢,其他公司考慮進入市場的態度會更謹慎;
  • 播客目前市場還是太小了,利潤不夠多個產品瓜分,而且播客的特點決定其要逐漸積累優質用戶,做短期數據增長對市場意義不大;如果市場上專做播客的產品供大于求,ROI極低,不適合大公司角力。

六、未來發展

1. 用戶價值

根據“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的公式,基于前文對泛用型客戶端優勢的分析,用戶在小宇宙中很方便地導入之前訂閱的節目,產品替換成本非常低;基于產品定位,小宇宙的使用體驗與其他平臺型產品、泛用型產品也都產生了差距,在存量競爭層面上小宇宙已經產生足夠的用戶價值。

但播客產品更重要的是要爭取增量,面對市場上大量內容產品,當前小宇宙應該聚焦于某一特定場景、逐級深挖用戶心理訴求。

關于人的需求不管是在心理學還是產品設計中都有很多理論,其中很多是對人的宏觀理解,如果聚焦到內容消費品的層面,筆者認為可以刪繁就簡從下面三個層次理解。

每一個社會生活中的人類都有對內容產品的需求,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但最根本最底層的需求是Kill Time;在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層面要給足刺激,播客一定要讓用戶聽得爽。

小宇宙內時間軸熱度可以很方便展示出節目內容的爆點,如果主播在單集詳情頁標注了Highlights用戶可以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收聽片段。

對于Kill Time需求,洗發露瓶子上的字和一場電影沒有區別,但現實中沒有人會在周末讀瓶子上的說明書度過一天,而是會選擇花錢出去看一場電影;這是因為,后者不光能提供更多的視聽刺激,而且還能向用戶傳達更多信息。

同理,在移動場景中,如果用戶不收聽播客,那他很有可能會聽音樂,兩種消費類型場景重合,但給用戶帶來的滿足卻是不同方向的。

人的社會屬性使人類一直處于信息交換的狀態,用戶在實現生理滿足后,就自然想在視聽刺激中接收更多信息。

這類獲取內容信息的動力與學習知識的動力不同,其本質還是在Kill Time,對認知的提升沒有目的性;因為并不是改變生活狀態的需求,更多訴求的是滿足社會中對自我的淺層期待,如見識廣博、風趣幽默等等,所以這也是把握內容消費品和知識付費之間區別的一個需求要素。

所以筆者認為,接下來的小宇宙,用戶價值要聚焦于深挖用戶以音頻方式獲取信息而產生的新體驗,像當前的調節倍速、跳過空白等功能,都是使用戶實現對獲取信息效率的調節。

除了提升獲取信息效率,產品也要擴大用戶獲取信息機會,比如單集推薦使用戶能以更短路徑接收信息,有機會發現并訂閱更多信息源。

2. 產品設計

1)播放頁

下圖是小宇宙的播放頁,可以看到頁面右下方位置的點贊按鈕,用戶在收聽過程中可對節目時點點贊,時間軸上的熱度高度是用戶點贊結果的積累。

此處的產品設計邏輯是通過核心聽眾或者愿意把節目堅持聽完的用戶對節目贊許的自發行為,對節目中精彩片段進行標注。

設計目的是如果有用戶原本收聽意愿不是特別強烈,可以通過時間軸熱度曲線快速定位精彩內容,降低消費成本;但小宇宙目前的版本中,這一功能有很多值得繼續優化的方向。

用戶心智:在表現層設計中,筆者認為有一處不符合用戶心智的設計。

“點贊”本質上是用戶表達心理認同的途徑,但在具體使用中延伸出了“真棒”“支持”“我喜歡”“這事我關注”等等內涵;在內容消費品中,用戶點贊是想展示對內容觀點的認同、稱贊、喝彩,尤其是👍這一手勢在生活中是“好”“棒”的心理認知。

現實生活中,人們聽到悲傷的故事即便與自己無關仍會選擇表現出“同情”“悲憫”的表情,如果此時表露出喜歡這個悲劇是非常不符合人類道德規范的;一期妙趣橫生、氣氛活潑的節目中,表達“好棒”的喝彩自然符合用戶心智,但當節目情感基調相對傷感或者不符合人們的倫理認知時,“點贊”明顯不是表達認同的合理形式。

以筆者拙見,此處的“點贊”按鈕可以替換成“點亮”,按鈕由👍變更為💡;一方面,燈泡→點亮符合用戶的認知模型,另外,點亮的英文light對應了單集介紹中的highlight標記,而時間軸熱度本身也是highlight功能的表現形式,整個認知由表到里都符合用戶認知,用戶的“點亮”行為也只代表“節目中此處讓我有了心理觸發,我要高亮顯示出來”。

加強使用習慣:用戶點贊時點是一種心理認同的表達,但如果僅靠用戶自發行為效果非常有限。

一方面,點贊需要用戶操作手機,考慮到用戶使用場景多為移動中而且播客競爭的也是屏幕外時間,拿起手機進入界面對用戶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其二,花費成本進行點贊操作,但除了極少的心理表達后的滿足感用戶獲得的反饋非常有限,如果不能實現正向循環,用戶點贊意愿下降會影響更多用戶的消費選擇。

其三,用戶對自己點贊的時點不能統一查看或者添加備注,如果想看自己對節目的標記只能重新播放節目在播放頁看自己之前點贊的時點;而且其中很多時點用戶可能也已經忘了標記原因,如果想找具體某個內容只能逐一重聽。

(筆者某期節目中標記的時點)

關于這個問題的解決話題比較大,限于具體篇幅此處不展開做設計,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從如下三個方向應對(具體策略應結合產品迭代進度):

  • 基于小宇宙的設定,建立成就體系,標記可在產品內延伸為對未知星系的一次標注,作為社區文化,鼓勵用戶多點贊;
  • 優化快速點贊的入口,具體將會在(第四節)展開;
  • 開發對標記的備注功能,如長按可添加文字或語音備忘,并且有專門的頁面對過往備注進行查看,此處可參考Baucast的設計。

時點標記是一個非常好的功能但也還有很多可以優化的點,比如同一時點用戶重復多次點贊——這會使其他點贊次數相對低的時點在整個熱度高度不明顯。

五個用戶各對某一時點點贊了一次,但另一位用戶對另一不同時點點贊十次,五位用戶標記的時點熱度會下降,但不代表重復點贊十次的時點更受聽眾歡迎。

解決策略也很簡單——對用戶同一時點標記次數做限制(短期),制定不同用戶標記和同一用戶多次標記的權重策略(長期可選擇性優化)。

2)單集展開

所謂的“單集展開”其實是筆者沒找到一個合適的稱呼這個選項卡,其具體表現為下圖。

從前文的頁面邏輯圖可以發現,在很多頁面都有這個點擊單集下方出現收藏、評論、加入播放列表、節目信息的設計,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更新頁、播放列表、節目詳情頁。

此處以更新頁的單集展開模塊為例,分析具體設計邏輯。

首先可以發現,模塊展開后有評論入口以評論數的形式顯示,但右下角還是有評論數的標識,兩處數據展示相同,功能重復了。

將模塊中所有功能以內容消費時序進行排列后,發現可以將功能分為前置判斷(單集介紹入口、評論入口)和后置消費(加入播放列表、收藏)兩部分。

前置判斷是為了幫助用戶決定這期節目是否值得收聽——播客節目時長普遍過長,消費成本高,幫助用戶確定節目價值是產品設計有別于播客創作者的職責。

目前已經存在的兩種判斷方式有效性還是有待提高:一方面節目信息由創作者編輯,可能無法形成平臺的客觀評價;另一方面節目更新后短時間內評論量不會很高,很難提供有參考性的支持。

時點熱度只有在播放節目時的播放頁才能看到,不能幫助用戶進行前置判斷,延續上一節中筆者建議將“點贊”替換為“點亮”是對具體內容片段發表態度的應對策略。

但是點贊這一方式可以保留,轉變為對節目整體的認可和支持,這一策略是對節目質量的宏觀把控,能形成對內容判斷的有效數據支持;而且對整期節目點贊特別適合節目過程沒有特別出彩代點但整體質量很高的人文節目,而這正是播客話題的一個重要類型。

由上圖可見,筆者是將之前的收藏按鈕替換為對節目整體效果進行評價的點贊按鈕;去掉此處的收藏功能最主要的原因是與加入播放列表相比,收藏的位置過于前置而內容播放時機過于后置,不利于用戶內容消費。

我們可以設想用戶使用收藏的情景:一期我很感興趣的節目更新了,我的第一選擇當然是馬上收聽,但如果此時已經有同樣感興趣程度的內容在播放,我會先把節目加入播放列表;當我收聽這期節目后,覺得質量很高或者內容很感興趣,我會將節目收藏起來方便以后回顧。

對于用戶來說,在沒收聽內容前大部分情況是不確定是否要收藏節目的,如果真的很期待又擔心內容被錯過第一件事應該是將節目下載下來(加入播放列表)。

筆者承認社區產品收藏功能的重要性,但也認為收藏功能沒有必要前置到這個位置,過于前置會使收藏內容的品質大幅下降,消解了收藏夾內容的重要性。

3)個人主頁

小宇宙的個人主頁對應的是其社區建設,目前主要的部分是關注和粉絲、節目訂閱、最近收聽(展示最近收聽的三期節目),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中還可以查看收聽時長。

在筆者看來,內容社區最核心的還是內容,社區是為了加強用戶消費內容的動力和黏性。

整個社區以人際關系為中介形成內容發掘,本質上還是內容和人的關系,筆者將社區互動路徑總結如下:

內容——互動——形成淺關系——根據人際關系互相發現內容——根據內容再次互動——加深關系——再次發現內容——其他路徑。

但目前的小宇宙生成淺關系后的鏈路是斷掉的,也沒能把因為興趣聚集起來的用戶影響力擴散。

其中最遺憾的是沒能把主播的頭部效應發揮出來,現在有很多節目的主播都成為了小宇宙的用戶,目前也實現了從播客節目詳情頁跳轉到主播個人主頁;但現在即便用戶關注了主播,還是無法從主播處獲得更新信息或是內容推薦,這就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推薦通道。

筆者的觀點是社區可以做,但對小宇宙來說不是當務之急,因為有些其他產品內常見的功能(私信、個人動態、社區廣場等等)需要結合小宇宙自身定位、播客聽眾獨特使用偏好選擇性開發;同時用戶量也會影響社區質量和活力,這方面的功能應遵循產品戰略方向謹慎上線。

4)評論頁

產品目前的評論頁功能還很基礎和清爽,標記時點幫助用戶在評論時能不做“前情提要”直接發表觀點,也能幫助瀏覽評論區的用戶快速對應到評論中的節目片段進而參與討論。

關于評論頁筆者有三方面的思考:

  • 現在頁面右上角的分享按鈕分享的是單集節目,但用戶在瀏覽評論頁面時點擊分享按鈕,他是想評論還是節目呢?筆者認為前者更符合用戶心流。
  • 評論頁調起鍵盤時,是否應該默認勾選“標記時點”呢?
  • 當用戶瀏覽評論區時,注意力都集中在視覺的文字閱讀,而對聽覺的注意力減弱,語音分析效率也下降;兩種信息接收模式以視覺優先,很可能導致用戶錯過正在播放的內容;筆者認為這方面喜馬拉雅的設計值得參考借鑒:評論頁面有一個功能浮窗,有暫停、快退15秒的功能。

5)基于場景設計

本小節根據第四章第三節頁面邏輯總結得到的小宇宙四個重要功能單元做了一些產品設計上的分析,在這一小節的最后,讓我們回顧到播客最重要的優勢——場景伴隨。

在收聽播客的諸多場景中,移動場景是最值得進行優化的方向。

移動場景的特點是用戶處于空間移動中,形式可能是駕駛汽車、騎腳踏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在家中做家務等等;這些場景中用戶查看手機的頻次低,點亮屏幕成本高,很多時候需要單手操作。

基于場景的優化需求相對清晰,能有效提高產品體驗,也呼應了小宇宙的競爭優勢,所以筆者認為這方面小宇宙可以將優先級設為中等,每次更新一個功能點逐步優化。

筆者以兩個例子舉例說明。

小宇宙目前的桌面組件除了基礎的播放、快進快退按鈕并沒有提供其他能直接操作的功能。在下拉菜單中也只做了評論按鈕,沒做時點點贊按鈕。

筆者不確定是因為小宇宙在進行敏捷開發還沒進行到這步更新,還是說原意就只打算提供基礎播放功能,淡化當前階段的互動屬性。不論實際情況如何,筆者認為時點點贊的功能值得放在快捷組件中。

當用戶聽到喜歡的時點,最好能以極短的路徑對該時刻點贊,如果每次點贊都要進入播放頁,過長的操作路徑會使用戶放棄這個不利己的行為。

另一方面用戶在移動場景中操作手機不便,短路徑能使用戶準確對應到時點,可以假想這樣的場景:用戶在走路時聽到喜歡的內容后,掏出手機、打開軟件、進入播放頁、點贊,此時原本想點贊的內容已經過去,用戶還要后退找到剛才的內容,用戶體驗非常不好。

小宇宙的播放按鈕始終處在界面右側,當用戶在移動場景中單手不方便點擊,在開發駕駛模式前,連擊更新頁或者播放列表中的節目兩次設定為播放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

小宇宙當前是不支持切換節目的,相較于國內內容產品非常支持用戶不喜歡就劃走,這個細節非常有意思。

小宇宙的設計思路大概率是希望用戶能沉浸在節目中,逐漸培養收聽習慣、體會播客的魅力,頻繁切換節目會讓剛了解播客的用戶失去耐心以致于感受不到節目氛圍,更深層次也反映出的是小宇宙對播客和用戶的態度——深耕、引導。

3. 推薦策略

小宇宙對于新手訂閱指引還是很友好的,系統推薦訂閱中的都是受聽眾歡迎的頭部節目,能幫助之前沒有收聽過播客沒有節目儲備的新手用戶快速感知播客特點,使用戶第一次收聽到的節目質量有一個大體的保障。

不過目前推薦的節目還是比較隨機,不是通過節目分類。

此頁面的推薦能否被用戶訂閱只有三個要素:節目封面、節目名稱以及名稱下的介紹;如果創作者沒能在14個字內簡短準確地介紹節目定位,新用戶可能就完全不理解這檔節目到底是干嘛的,亦不會點擊訂閱。

如果用戶在節目詳情頁點擊訂閱按鈕后,下方會出現推薦訂閱欄,推薦的節目呈現出一定的相關性(同一主創團隊的其他節目)和相似性(節目類型、創作方向)。

小宇宙當前在節目中也實現了根據單集節目推薦相似單集,并且在小宇宙的百度百科中著重介紹了這一點:細顆粒度的推薦功能——以「單集」 為維度推薦播客。

但筆者實際體驗效果并不好,推薦的內容與所在單集相關性太低,而且只有標題這一個維度的信息,沒辦法幫助用戶做關于節目內容的進一步判斷。

不過,目前單集推薦是放置在頁面最下方的位置,如果用戶不將頁面劃到最下方是看不見這個模塊的,能感覺到小宇宙團隊對這部分也沒想好要具體怎么實現,應該是先上線再優化。

其實不光是小宇宙有“推薦困難”的問題,即便是深耕中文音頻多年的喜馬拉雅對播客內容的推薦準確性相較于其他內容推薦也遜色很多,這本質上是受到了播客內容特點的影響。

可如果將聚焦到到推薦最初的起點——推薦策略是為了什么?

現今的互聯網逢內容必談推薦算法,但個性化推薦的成功應用需要兩個條件:

  • 存在信息過載,因為如果用戶可以很容易地從所有物品中找到喜歡的物品,就不需要個性化推薦了。
  • 用戶大部分時候沒有特別明確的需求,因為用戶如果有明確的需求,可以直接通過搜索引擎找到感興趣的物品。

那么對于現今的中文播客是否能提供足夠多的內容使用戶信息過載呢?

筆者認為還遠沒有達到;誠然,準確推薦能提高用戶內容消費效率,但中文播客當前的發展階段可能還沒有到舍棄內容追求效率的階段;此時讓用戶多嘗試不同類型的節目,避免信息繭房,可能更有利于播客在國內的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目前播客用戶的數據量還是很小的,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喜愛偏好,想實現大部分人的準確推薦還是需要越來越多的用戶能提供行為數據支持。

不過在運營推薦筆者覺得小宇宙能做的還有很多,目前產品不能有效聚合相同主題的節目,最近很多節目都在聊幾檔爆火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脫口秀大會、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些節目主題相同,非常適合以一個專題的形式推給用戶;比如喜馬拉雅就在脫口秀大會結束后趁著社會對女演員關注趁勢推出了李雪琴播客合集。

而小宇宙在樂隊的夏天播出的當晚做了一個限時推薦,以活動頁的形式整理了樂隊成員播客合集,不過當晚活動頁就下線了;如此想來,小宇宙團隊也意識到了當前運營推薦薄弱的問題,但應該是為了保持初期產品功能整潔避免過多的模塊使用戶有選擇焦慮,每天就三個單集“直給”到用戶。

4. 播客的局限

播客作為內容載體已經存在15年了,其本身也有很多不符合移動時代的缺點,這是不能回避的;所以產品設計不光要看到播客的優勢,也應該理性看待不符合當下消費習慣的劣勢,通過客戶端產品設計有針對性地優化短板。

筆者在報告中已經針對一些問題做了闡述,但還有大量問題沒能展開。

下面筆者列出了播客的一些短板,對于仍處于產品初期的小宇宙,這些問題可能過于宏大,但又是成長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用戶與內容的互動還是離不開視覺,跟使用場景矛盾;
  • 無法搜索查找音頻內容,具體內容的可搜索性差,傳播渠道受限;
  • 當前播客內容面向圈層相對偏高,特別是優質節目信息密度也偏高,該如何將這種“有趣而無用”的內容推廣給更廣大的用戶群體;
  • 播客單集時長過長,質量不高的內容就是在浪費時間,用戶體驗差,但信息鑒別成本很高;
  • 當客戶端不再單純只是一個播放工具時,平臺需要承擔內容審核的責任,嚴格來說任何違法法規的節目都不應該在產品內能搜到,此時不得不考慮音頻審核開支;
  • RSS模式對于新人Podcaster是否友好,尤其是當越來越多沒有經歷過聚合內容直接接收算法推薦的Z時代成為創作者,他們是否能習慣這種發布模式;
  • 公開的源就意味著沒有獨家內容,競爭力就會下降,這與現在音頻行業各公司全力打造“內容生態”的策略背道而馳;
  • 國內大量能產出優質內容的PGC也都有能力開發專屬小程序,進而回避平臺通過小程序進行社群運營,創作者有更大的自主權而且付費內容沒有平臺抽成;
  • UGC的播客內容可能不能支撐用戶的付費行為,無法創造出足夠用戶付費的價值,商業化也存在困難。

七、商業化

根據a16z.com對美國播客市場的調研,美國市場播客行業已經可以盈利,方式以廣告和贊賞為主;從2015年至今,雖然每年廣告收入都會大幅增長,不過與其他內容媒體相比播客行業的整體收入仍然偏低。

國內播客的商業化動作還是相對較少,盈利情況也較為一般,JustPod創始人之一程衍樑在采訪中稱:“我們一年在商業播客上的收入大約有小幾百萬,基本都投入到了原創播客的運營當中,能夠打平現在的支出。”

但根據PodFest China報告,目前的中文播客聽眾整體還是樂見播客內容的商業化,絕大部分人都支持播客節目能實現商業化。

國內網絡上也有一些關于播客商業化的分析,大多都是關于Podcaster如何盈利,很少以產品視角討論。

在筆者看來產品實現商業化的前提還是需要保證持續穩定的流量,只有池子里的水多了才能有魚;而且播客內容的特殊性以及有待挖掘的用戶都會影響到商業化策略,尤其是目前還不能確定播客在中文市場會發展出什么新形態,商業化路徑需要對行業進行持續觀察和思考。

當商業化具體路徑不明確時,重要的是對數據的積累沉淀,面對市場質疑,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方式。

但創作者本身很難堅持長時間用愛發電,尤其是越來越多的UGC轉變為PGC,如果沒能獲得資本的青睞,成本上升會導致其出現比較迫切的變現需求。

針對這類情況,筆者認為有三條路徑可以探索:

1)用戶打賞

最簡單最基礎的方式,在節目中很多主播也鼓勵用戶通過網易云打賞,通過打賞收到的經濟回報非常有限,但卻能很好地反映出聽眾的忠誠程度和付費意愿。

2)音頻直播

播客主播和聽眾之間會產生非常大的黏性,而直播互動更能加深這種親密關系,不管是使用場景還是用戶認知過渡都比較自然;對于很多談話類播客節目,加入場外互動也能很好地完善內容結構。

音頻直播產品當前發展已經頗具規模,但播客直播這種基于內容的交互邏輯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從播客延伸出來的直播在互動和打賞上也會帶來更多玩法。

3)付費節目

艾媒咨詢報告中顯示,近六成的中國音頻用戶有付費意愿;開發付費節目對創作者來說是最穩定也是最順手的變現方式,比如日談公園的《李淼談怪談》就是這個方向的嘗試。

對于創作者來說,只要穩定輸出優質內容,用戶就會買單,投資回報率不僅穩定還十分可觀。

但這種模式涉及到傭金分成,如果分成比例創作者難以接受,就會像日談公園一樣搭建自己的節目平臺,這就成了用戶流失的潛在危機。

廣告:在節目中植入廣告對主播來說成本不高,而且形式靈活,PodFest China的報告結果中也顯示出用戶對節目內廣告整體持信任態度;艾瑞咨詢數據也顯示節目中植入廣告更容易被用戶關注。

遍觀以上幾種主要的商業化形式,小宇宙這樣一款以頁面清爽整潔為基調、用戶注重體驗并有一定審美追求的產品,掛購物鏈接、加貼片廣告似乎都不是合適的選擇。

所以筆者認為,開發打賞功能可能是產品迭代中的最適合采用的MVP,通過打賞數據監控用戶付費能力,以便進行下一步商業化。

總的來說,當前音頻行業的商業模式都不適合完全復用在中文播客產品,雖然可以參考,但更重要的是讓子彈飛著的同時加深對行業和用戶的理解,根據內容特性和中文互聯網環境開辟商業化路徑。

八、總結

小宇宙作為泛用型播客客戶端,目前已經實現了市面上泛用型客戶端的主流功能;將泛用型作為產品方向雖然有一定優勢,但如果與當前國內主流音頻平臺競爭還欠缺核心競爭力。

小宇宙目前對用戶的態度是深耕和引導,產品仍處于培養核心用戶的需求驗證階段,整體更新節奏比較有規劃,方向明確且層次分明。

內容方面,小宇宙已經滿足了日常使用的基本需求,接下來需要進階挖掘并滿足用戶更高階的需求,進而創造更高的用戶價值。

如果作為社區產品,小宇宙現在暫未構建閉環的互動路徑,主播的頭部效應沒能發揮作用,基于移動場景的設計需要加強。

對于小宇宙,甚至對于整個播客行業,商業化都有待探索,節目打賞是值得嘗試的MVP。

音頻是一種傳播媒介,播客是媒介的載體,而播客客戶端是播客的載體。

對于客戶端,筆者認為不應該只是做制作一款工具型產品,更要結合中國市場環境創新玩法,為中文播客賦能;使整個行業、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能有機會實現自我表的訴求、創造自己的價值。

最后,希望小宇宙或者其他更多產品能使越來越多的中文用戶擁抱播客這種內容形式,也許一款好的App將會徹底改變中文播客的命運。

 

本文由 @椒鹽蛋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音頻流量競爭新勢力 | 播客客戶端小宇宙App產品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