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地構建「影響力」?

編輯導讀: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日常交流中,影響力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能力和資源,獲得更多影響力對成功至關重要。我們該如何系統地構建影響力呢?本文作者從信息影響和溝通影響這兩個方面對此展開了討論,與大家分享。

構建影響力是職業發展、社會交往的普遍訴求。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別人,同時也被別人影響著。影響力對促成合作、獲得認同、領導團隊有著重要作用,而影響力的構建應注重把握整體性,合理抽象、系統化并具備良好的應用能力,避免落入低質量的厚黑故事以及其他地攤文學的范式之中。

一、影響力的基本框架

影響力的構成分為三個部分:

1. 影響的目的是什么?

大到企業并購談判,小到說服女友換臺;確定影響的目的永遠是最重要的。

目的決定手段,同樣是應屆畢業生,即使在一個信息壁壘高、溝通困難的公司,有些同學在短短數月內,就能在關聯部門有很高的認知度、得到優異的績效評價;而有些同學則長期沒有參與感,部門內部協同都經常碰壁。

影響力,就是一種克服困難的能力。

2. 我們想要影響誰?

我們每天都在影響的對象,一般是同事、家人、朋友,甚至是競爭對手。

在職場中,管理者來影響我們,也是希望完成他的目標。所以,聚焦于影響對象的目的(而非沉溺于抱怨循環),才有機會更好地實現組織目標,并且持續、有效的交付,解決真正需要被解決的復雜問題。

除了少數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和運動員,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單槍匹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組織成員還是個體職業者,大多數人都要與別人進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

——《你必須成為自己的首席執行官》,哈佛商業評論

而企業對公眾的影響策略,也決定了其品牌構建的能力。大部分我們所看到的企業正面宣傳、反面宣傳,都是企業間相互公關的結果。企業真正核心的競爭策略,很少有人會放到公眾領域去討論。

阿里能告訴你在和京東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壓迫商家二選一站隊的手段,守住了自己多少核心利益嗎?不會的,它更多會告訴你六脈神劍多好使。

圖:企業經常基于公眾關系的需要,向媒體投放特定模塊的宣傳內容(橙色模塊)

3. 用什么策略去影響他們?

影響力的策略構成分為兩類:信息影響、溝通影響。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消耗在「溝通影響」的落地過程中,常常忽略了「信息影響」的構建。

二、信息影響:影響力的放大器

「信息影響」由權力、成就、稀缺、人設組成,信息影響屬于「非溝通型影響」。

試想一下,當一個人要去影響100甚至100000人的時候,以溝通作為手段,成本就太高了,只能通過非溝通影響。就像巴菲特突然大筆買入某只股票,數以萬計接收到這條消息的交易者都會大量跟進。這就是巴菲特過往投資成就對其投資行為所賦予的影響力。

「信息影響」的核心要素:

1. 權力:代表責任范圍內資源的支配權

“范圍”決定了影響的有效對象,“大小”則決定了影響力的水平。

互聯網公司的研發負責人則對研發資源有支配權,產品經理想要更好地創造用戶價值、快速高質量地推進需求落地,就需要足夠正向的影響力。所以,不少事業部負責人都希望將業務鏈路閉環,實現產品、研發、銷售、運營全部閉環實線管理,以績效權換取控制。

這種情況下,當產品、銷售團隊試圖將事業部的相關職能抽離,進行中臺化的時候,就會受到激烈地挑戰。

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影響力并不是簡單的請客吃飯、做老好人就能獲得的,歸根結底要對自己的成長、發展、權限有欲望和訴求,并提供對等的業績貢獻與能力準備。

2. 成就:包含了「成功經驗」與「社交資產」

「成功經驗」所帶來的光環效應,大幅降低了溝通成本,因為大多數人都崇拜成功。2016年賈躍亭想要大眾接受一個他提出的概念,和現在比起來會容易很多很多,即使是同一個概念。微信創始團隊PM講如何做好用戶體驗設計,相比不知名小廠的PM就更有說服力。

「社交資產」則表現為人的連接能力,這種能力即包括了連接的人數,也包括了連接的有效性。一位不僅有任正非微信,還經常和他一起開戰略會的同學,他提出的戰略分析框架就更加可信了。

要構建「社交資產」有很多的方式,有些人通過自媒體放大(科技博主),有些則是其任職平臺帶來的吸引力(大廠背書)。但不論哪種方式,都是個人創造價值的結果,是長期堅持連接的過程。

我的滴答清單里每兩周會有一個TO-DO:“通過微信大量加一批想結識的人”。爭取結識更多的朋友,給自己創造學習、迭代的機會;也有不少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加了我,相信讀者們也不會失望。

3. 稀缺:這里的稀缺由「專業性」、「獨特性」構成

「專業性」很多時候甚至是第一重要的,今年下半年我轉做銷售運營之后,對這一點非常有體會,專業能力并不是侃大山,要從0→10000,最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不懂就問。

可以想象,一個字節跳動的資深算法專家,談個性化推薦,自然比非算法的工程開發更有說服力。頂尖學校的應屆畢業生自然比一般校的學生更有擇業權。

學歷、平臺、職級,代表著你在過去的競爭中付出了多少努力,屬于有效的后驗證明。

所以,很多時候「考證書」并不是目的,而要看這段經歷能給你帶來什么。

你是一個前端開發,考了CFA只能證明你對金融有了系統地認識,但你的競爭卻還是要回歸到優秀的前端開發能力以及技術管理上,投行/PE也不會只因為你有CFA就讓一個8年前端開發經驗且非金融專業的同學入行,道理看似很簡單,但仍然有很多人在「考證」有效性的問題上反復遲疑、舉棋不定。

「獨特性」則多對表現為經歷/能力的稀缺程度,稀缺的背后是需求與供給的失衡水平。

比特幣、區塊鏈剛興起的階段,相關經驗的人員供給完全滿足不了需求量,自然造成薪酬水平的大幅抬升。

其實每個行業都是如此,頂尖人才永遠是相對稀缺的,理清職業道路上供需兩端的變化趨勢、所需的稀缺要素(能力棧、經歷、項目、職級…),才能更好地規劃發展個人的發展路徑。

4. 人設:包括「個人形象」、「認知固化」

良好形象所帶來的的便利不必多言,但在當前的輿論場里,人設是一個比較負面的詞匯,但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人設不一定是偽裝,而是一種「縮短他人認知路徑」的方法,以提高個人影響力。

例如:女性一般會對重視家庭的男性有更好的評價,或者相比起來認為其更可靠,所以如果一個人打造「愛妻人設」,則很容易接近、正面影響其他女性。同樣地,打造「學習達人」的人設,也會給人一種高成長性、潛力大的認知,從而對塑造者產生正面影響。

所以,當我們審視一個人的人設時,應該理解其塑造的目的所在,修正認知的偏離,更好地保持理性。反過來看,我們在職場的一言一行,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能夠建立良好的形象?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工作是建立個人口碑的核心陣地。

盡管,我們日常的影響力構建主要依賴「溝通影響」,但從長期主義的視角出發,搭建「信息影響」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搭建和維護,不論是在職場、家庭,還是社交體系。

三、溝通影響:影響力的內核所在

我們常說,去做“交付高質量的溝通”,這到底是什么意思?

  • 首先,什么是溝通?
  • 什么又是高質量溝通?誰來評價質量高低?

溝通是我們與社會交互的核心手段,也是影響力的內核所在。當我們還沒有很強的「信息影響力」的時候,我們幾乎只能靠「溝通影響」去實現我們的影響力目標。

溝通不一定是對話,而是信息的傳導。發一個PPT給業務負責人,即使他沒有回復但看了PPT的內容,也算完成了一次溝通。

溝通一般由兩方或者多方完成,而高質量的溝通,體現在溝通目標的達成度上。例:你的溝通目的是說服老丈人把女兒嫁給你,結果他請你喝了三瓶茅臺,你們談笑風生,討論的話題內容猶如小區門口大爺的政治專欄,但最后得到叔叔的評價是:“小代,你是個好人,但是…”

用阿里的話來說:沒有結果的過程都是放屁。

所以,為了更大程度地實現溝通目標,我們應當應遵循互惠原則、充分了解溝通對象的立場、認知、偏好,適當利用群體、承諾、贊美、對比原理等方式施加影響。

1. 互惠原則:人都是互惠的動物

通過合適的方式向溝通對象/潛在溝通對象給予好處,是獲得更好溝通結果的一種絕佳方法。就像請人吃飯作為職場最好用的溝通手段之一,是最佳的互惠實踐。

互惠伴隨而來的虧錢還債感,在人類文化中十分普遍,即使虧欠是強制的。著名考古學家Richard Leakey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應用方法:施予別人你所想要的」。

2. 環境選擇:選擇絕佳的溝通環境是必要的

上下級溝通最好就不要面對面對著座,容易引發緊張感,L型的座位選擇會更好一些。一般商業溝通合作,訴求方會找一家可口的餐廳,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唾液分泌帶來的喜悅感,有利于讓溝通對象持積極的態度,提高達成共識的概率。

3. 判斷立場、認知、偏好

批判性思維教導我們,凡事先討論具體問題,展示論證鏈路而非泛泛而談,最后再看立場問題。但人卻總是選擇性地接收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他們的處理信息的過程如下:

  1. 先看作者的立場是否跟我一致。
  2. 如果一致,再看文章里有沒有我認同的地方。
  3. 如果不一致,就看文章里有沒有我不認同的地方。

如果符合3,就拎出來把作者批判一番,隨即在心中強化自己的立場。如果符合2,則深表贊同,認為「作者真是寫到我心里去了!」然后再在心里強化自己的立場;一次觀念自我強化的對話。

所以,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提升,限制人思想邊界的內容越來越多,觀念固化的程度就越來越強,如同文化奶頭樂產品對青年人內容消費的影響。

而我們最喜歡提問的年齡,卻大多停留在兒童時代,那時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之心和期待。甚至相信了父母所言,相信我們就是充話費的時候,電信小姐姐從柜臺遞出來的。

綜上,立場決定了看世界的角度。我們在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中,不能幻想每個人都有所謂的“中立、公心、坦誠清晰”,更多還是要考慮對方的立場、利益點,否則會上說得很漂亮,溝通目的仍然無法達成,造成大量冗余、無效的會議。

4. 不吝贊美

人們總是喜歡那些欣賞自己的人,贊美是另一種產生好感的可靠因素。當然,贊美不應當是見人下菜,最好是發現真正的贊同點并給予真心的贊美。

你也可以把贊美視作一種“公開承諾”,它和其他“公開承諾”一樣,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因為每當一個人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護它的動機,這樣才能顯得前后一致。

5. 群體影響

群體影響分為好兩個維度:

(1)從眾的設計

人本身對相似的人天然有更多的好感,會效仿與其相似的人的做法,通過從眾行為可以略過思考、論證的過程。相反,發起反對與質疑,往往會面對相似群體的好感降低、爭辯的壓力,這讓從眾成為一種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所以,說服一批與溝通對象立場相近/相似者,讓其提出認可建議,是說服溝通者的一種好策略。

(2)合作機制→反山頭主義

在公司中經常見到山頭主義的問題,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管理者的一種手段。

心理學研究人員發現,要讓兩個孩子們彼此產生某種敵意很容易,只要把男孩們分到兩個宿舍就足以激發出一種「我們對他們」的感覺,再讓男孩們給兩間宿舍起個名字(老鷹、響尾蛇),競爭意識便進一步加劇。

玩弄權術、刻意立山頭、和稀泥的管理者不在少數,而反山頭主義最好的方式還是推動搭建合作機制。

當績效的實現必須通過合作完成時,只要績效能夠對齊,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常說的OKR拉齊)。但為什么很多公司還是陷入內耗呢?本質上還是OKR/KPI的目標分散,甚至是零和博弈,負向加劇了內部消耗、閉環傾向。

6. 對比原理

兩樣東西一前一后展示出來,當兩者有相當程度的不同,人們往往會認為兩者的區別比實際更大。

《影響力》提到過一個實驗,給兩組人,一組看《霹靂嬌娃》的劇照,另一組看其他節目,觀察他們對自己約會對象的評分,看《霹靂嬌娃》劇照的那組會覺得自己的約會對象魅力欠佳。

反過來想,看韓劇的女孩何嘗不是呢?對比原理的延伸應用,則是談判中經常使用的錨定效應技巧。常表現為先拋出一個夸張值(例:新的一年需要3倍的市場預算),在高起點不斷博弈,獲得一個滿意的共識結果(獲得2倍預算)。

結語

最后,希望本文對如何構建影響力能給到你一點點啟發。我個人也是一個影響力欠佳的同學,尤其在「溝通影響」上,做得很不好。

希望我們都能夠通過階段性的復盤,重新審視我們的溝通方式,重視「信息影響」的構建工作,更加高效地去影響他人,也讓剛多的人了解我們。

 

作者:一只特立獨行的Eric;公眾號:一只特立獨行的Eric

本文由 @一只特立獨行的Eric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如何系統地構建「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