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會了結構化思維,還是不會溝通?

編輯導語:結構化思維是指在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時,以一定的范式、流程順序進行;從多個角度思考,并分析問題所在,找到解決方案;但是只知道結構化思維還不夠,需要嘗試和經驗等等來支撐;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這段時間在我們的小組內部,組織了一場“結構化表達實戰”,這是我們組第二次做挑戰任務了。

在這之前,我們學習了SCQA模型和金字塔模型,這兩個都屬于結構化表達的工具。

SCQA模型:

金字塔模型:​

本次實踐的主要目標是——選擇工作中的一個實例,進行結構化表達實戰練習,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己能將問題分析清楚,但在溝通的時候卻問題重重:“對方還是聽不懂我在說什么”、“為了表述清楚一件事,自己花費了很長時間”、“嘗試進行溝通,但效果沒有達到”。

那么,為什么學會了結構化思維,卻還是無法高效溝通呢?

針對大家的實戰情況,我們進行分析討論,找到了其中的原因,總結如下:

一、不明白溝通的目的是什么

A同學的實戰是:給客戶錄制操作視頻,講解功能使用。

在接到領導的任務“錄一個視頻”后,就開始著手行動起來,采用“金字塔模型”寫好講解提綱,過了一遍,然后就開始準備錄制視頻;一下午過去視頻終于錄好,提交給領導,結果領導說:這不是我要的東西。

目標不明確會導致什么后果呢?

1. “邊界”不清晰,對要做的事沒有范圍預估,效率低下

就像上邊提到的,領導一句話“這不是我要的東西”,就把一下午的心血推翻了;如果在開始錄制視頻之前,先將講解大綱拿給領導過一遍,那么就不會導致返工了。

經過分析,我們找到錄制視頻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視頻中講清楚:名詞解釋、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而“用戶需求”和“領導的期望”,就是行動的邊界。

這個案例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我之前做過一次公司內部分享會;但剛開始并沒有明確分享的目標是什么,就想到哪寫到哪,越寫越多,導致花了一天半的時間,晚上還加了班;整了70多頁PPT,最后在分享會開始的前才完成。

試想一下,如果這兩天的時間正好有緊急任務穿插進來,那么我的分享準備就會更加手忙腳亂了。

假如我在寫分享內容之前,弄清楚分享的對象、要達到的效果、要分享的知識范圍、預計花費的時間;那么自己就不會那么盲目悶頭去做,也會合理的控制時間,防止出現其他突發情況。

2. 沒有突出“關鍵信息”的意識,起不到說服作用

在動員大家用“結構化思維進行實戰”之前,我整理了會議開場:

  • S:上周我們學習了SCQA模型,并針對自己的一個問題進行分析,也幫助他人進行分析,重新定位問題;SCQA模型除了可以定位問題,還可以用于結構化表達。
  • C:學會運用模型定位問題,但是沒有在實地溝通中用過,無法轉化成能力。
  • Q:如何在運用在溝通中呢?如何驗證結構化表達,是否真可以提高溝通效率呢?
  • A:結合工作中的具體場景,進行結構化表達實戰,驗證掌握情況,記錄不足。

雖然事先進行了準備,但是在真正開會講解的過程中,并沒有按自己寫的來,整個過程有些啰嗦,大家反應平平,氣氛也沒調動起來。

事后進行自我梳理,才發現,自己只是把大概意思描述了一遍,沒有重點突出“C核心沖突”部分;那么聽者就會自動過濾掉這個信息,也就無法跟我產生共鳴,說服效果可想而知。

說服能力,在與客戶談判上顯得尤為重要,當我們將辛苦做出來的方案展示給客戶,并不是講出來就完事了,還要說服在場重點決策人,認同自己的方案;如果沒有這個意識,就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那么何談完成業績呢?

二、誤解和歧義

誤解和歧義是大家很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說者滔滔不絕,聽者云里霧里;情況好的話,對方會一直揪著你提問,情況不好的話,就會造成理解嚴重偏差導致糾紛。

什么情況下會產生歧義呢?

1. 同一件事用詞不統一

還以A同學的實戰為例,針對一個名詞,進行解說的時候不停地造新詞,比如“倉號、倉房編碼、倉房編號、幾號倉、倉房號”,一段話里出現多個相近意思的詞,聽者就會冒出很多問號,你說的這幾個,都是一回事嗎?

錄制視頻明明是為了解疑答惑,為什么反而增加了疑問呢?

2. 喜歡用專業名詞而不是大白話

還以A同學的實戰為例,在講到編輯倉號時,這么說:接下來我們將倉號“維護”進去。

啊,“維護”,多么專業的詞,要知道我們的客戶都是爸媽輩的人,根本聽不懂“維護”是什么意思啊;那么改成“填寫”是不是更直觀了呢?

3. 用詞不準確,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同學A終于可以歇歇,輪到同學B上場了——B同學的實戰,是將一個功能產生的問題描述清楚:升級新系統后,所有倉房的老數據都看不到了,因此老倉房對應的物理倉號也看不到,那么在作業列表,就無法通過物理倉號進行倉搜索了。

誒,乍一聽好像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真實情況是:作業列表根本不支持“物理倉號搜索”,只有一個“物理倉號篩選”這個功能。

“搜索”、“篩選”,傻傻分不清楚。

如果你的溝通對象,是一個聰明點的開發,聽到這番描述會在腦子里轉換一下,然后問你:你說的是不是“物理倉號篩選”?此時,你也能順利完成溝通。

如果你的溝通對象,是一個不喜歡動腦子的開發,你說什么他就照做,發現不對勁也不反饋,那么他就會在心里嘀咕:難道要做“物理倉號搜索”功能了嗎?不管了,產品說啥就是啥;等你再次找他溝通時,甚至到了驗收功能時,才發現對方理解的跟你說的已經千差萬別了。

這就是為什么產品跟開發容易扯皮的地方,一定要重視起來。

三、練習的不夠

最近看《溝通圣經》演講這一章,講到最優秀的演講者,呈現出來的發言就像即興演講,聽了他們的演講,你會產生一種立馬行動起來的力量;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演講之前就做好充足的準備,這個練習的強度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回到日常工作,假如你的工作能力很強,就會被授權更大的責任,那么必定要經歷的就是:在公眾場合進行發言;這也是高層領導了解你的渠道,可以說溝通演講,是決定你升職加薪的最關鍵的能力;因為領導們知道,在溝通表達的背后,是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職業素養。

之前我也發現,當我們一直想著依賴“稿子”這個拐杖,那么我們的表達就會變的磕磕巴巴。

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充分理解你要表達的觀點,它們只停留在紙上,而不是在你腦子里;所以,只有大腦充分理解了,轉化成自己的思想,才能流暢地表達出來。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不斷練習。

可能你會說:我還是個小白,該從哪開始練習呢?

其實溝通會經歷這么幾個階段:能講出來(語言表達) ——> 能講清楚(準確傳達意思) ——> 有說服力 (讓人信服)——> 有感染性(促進行動)。

看一看你目前所處在哪個階段呢?

假如目前的你只能照著稿子念,那么就先練習“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假如你已經可以復述出大概意思,那么就進入下一階段“講清楚,讓對方聽懂”,依次類推。

那么現在,你是否已經知道接下來該怎么提升溝通能力了呢?如果清楚了,那就行動起來吧!

 

本文由 @西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5人打賞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為什么學會了結構化思維,還是不會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