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尬聊3分鐘,到愉快談話30分鐘,我們是如何提問的?

編輯導語:用好的方式提出好的問題,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組織都是非常有利的。好的問題可以提升交互的效率,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 因此學會提問是非常重要的職場技能,對于需要大量溝通的職位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往往沒有重視這一點,因此大多數人的提問方式都很糟糕,這就讓我們進球的概率降低了。

“哎呀你別再問了,煩不煩吶?”看這句的時候,你是一個字一個字讀出來么?還是腦海里瞬間就有畫面了?

這看似是一個問題,但好像又沒法回答。

這半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生活中的交流無非就兩種形式,一種是有人提出了問題,另一種就是有人回答了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為什么你和有的人能聊一整晚,而和有的人剛見面說了兩句話就覺得尷尬。

聊一整晚的情況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尬聊卻總是很容易發生。他們都說是沒遇到對的人,其實還可能是你聊天水平是負分。

畢竟還是有方法從尬聊3分鐘,變成輕松聊30分鐘的,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于提問的一些技巧。所以這篇文章,我就想聊聊關于提問的事情,文章有點長,你可以挑你感興趣的話題看:

  1. 記者、投資人、獵頭,他們身上共通的能力是什么?
  2. 避免尬聊,提問的方法有哪些?
  3. 行業頂尖的記者究竟比別人厲害在哪?
  4. 還有什么是比上面這些更重要?

而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圍繞「提問」這件事展開的,想搞清楚上面這些問題,你可以跟著我,看看我經歷過的四個時期。

這也是我在提問這個技能上提升的4個等級,你可以和我一起看看,我是如何一路打怪升級,成長起來的。

一、Level1:這原來是投資人、記者、獵頭共通的能力

我最開始意識到提問的事情,是我發現投資人的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提問。

當然所有的投資人都會問商業模式、團隊、運營現狀這些問題,但為什么如今市值千億美金的字節跳動,當初天使輪的時候有人卻覺得不靠譜,而有人借錢也要投?

稍微懂一點投資的朋友會說,是因為他們的判斷邏輯不同,導致做了不同的決策。但在決策之前,他們問的問題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就會產生信息差。

投資人是一個非常依賴信息的職業,提問的能力,代表著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關鍵信息的效率。

后來我發現,需要這個能力的,除了投資人,還有獵頭、記者。

我有個做獵頭的朋友,之前聽過一次她講自己是怎么聊候選人的。她說一個電話一個多小時,她能把這個人的職業經歷、家庭背景、性格分析,甚至做這個崗位可能的瓶頸和風險,都能聊得清清楚楚。

而整場她就是不斷地提問題,我開始汗顏,想想我之前接獵頭的電話都是接了就掛。這些像查戶口一般的信息,她到底是如何拿到的?

除了獵頭,記者也是。

一篇新聞報道,素材大部分是來自訪談。但你會發現,同樣題材的稿子,不同媒體之間差異極大。不然為什么互聯網新聞媒體里,只有晚點(財經媒體)能做到每一篇都不愿讓人錯過呢?

「沒有壞的回答,只有壞的問題」這句話在這里,仿佛像生存法則一樣,不容置疑。

在和投資人、獵頭、記者的聊天中,我開始好奇,即使他們最終對這些信息的使用方法不同。但他們是不是有一些共通的提問技巧?

于是,我開始在后面的聊天中,有意識地問他們,他們是如何提問的?畢竟開口提問的勇氣,永遠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

二、Level2:請教就是贊美

我最開始意識到提問有技巧,是認識了老板C。

老板C從事獵頭數十年,如今有自己的獵頭公司,待人接物處處顯露著真誠,早已將提問的技巧融化在身體里。第一次和她見面時,她營造出的氛圍如同她才是那個剛畢業沒幾年的小朋友,虛心和我請教各種問題。

整個談話兩個多小時,氣氛愉悅到讓我有不可一世的錯覺。直到半年后,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我才突然反應過來那次談話過程中她的技巧。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請教就是贊美」這么淺顯有效的方法,因為整場談話的模式都是簡單的重復,但是我當時卻毫無察覺。

-「你覺得我們這個產品怎么樣?從你的視角來看,有沒有什么問題?」

-我覺得……(10分鐘)

-「你剛提到的這個特別對,我之前做xx業務的時候,就是按照你這個方法做的。那你剛提到的問題,我如果想解決,你有什么建議嗎?」

-有這么幾個辦法吧……(10分鐘)

-「你最后提到的那個,真的,我之前和(某大廠)的產品總監聊的時候,他也是這樣說的,現在的年輕人都像你這么優秀么?那你的那些建議里,你覺得我現階段應該做哪個更合適?我現階段的業務情況是這樣的…」

發現了么?整個對話的形式就是——贊美+提問。

對老板C來說,這樣的組合讓她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最多的信息。發現這件事的那天,我腦海里如放電影般閃過了那次談話的全部片段,驚呼老板C在這方面的能力比我強到不只一個量級。

后來我私信她表示感謝,讓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真的有學到。但后來和一位記者朋友S聊過之后,才發現,我知道的這在提問技巧里,簡直九牛一毛。

記者S所在的媒體正在上升期,爆款文章一篇接著一篇,不論是寫稿的速度還是質量,都讓我驚嘆。

聊天到后半段,我和她講起老板C的技巧,她淡淡地笑了一下說,其實我剛和你的整個聊天過程中,都在用技巧,你沒察覺到么?

我頓時汗毛全都豎起來了。我說我在和你說話的時候,腦子里還一直繃著一根弦,提醒自己,對面坐的是一個記者,別說漏什么商業機密。

她說倒沒有那么嚴重,比如說,我剛用了個技巧是示弱。

我還是沒明白,她接著講。

我剛才講我自己在心理問題上遇到的很多困難,我在拋出困難的時候,潛臺詞就是向你求助。接著你不是就和我講了很多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么?

這個技巧其實在我們采訪過程中用得很多。

比如我去某個公司想拿點兒最新的消息,進不去的時候,有時候就會請這個樓里其他公司的人帶我進去,我就會說,我今天如果拿不到這個消息,就會多慘多慘。

有些人就會帶我進去,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每次都有效。

聊天結束的幾個月后,我在一本書里看到,「價值感」和「優越感」是人性中的兩大驅動力。我才開始反應過來,贊美+提問和示弱聽起來很難,其實很簡單。

它們就像你過年的時候,去七大姑八大姨家,她們不問工作、對象、生孩子。

而是問你,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那么高,你是怎么站住腳的呀?我們家孩子怎么沒像你這么優秀呀?

你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其實也沒什么,在一線城市生活也不難,就是……(總結一下就是因為我聰明、勤奮、能力強,然后巴拉巴拉說了幾十分鐘。)

七大姑八大姨接著說,你怎么這么優秀呀,你能不能講講你的能力是怎么鍛煉出來的呀?我回去也和我們家孩子講講。

這樣的七大姑八大姨是不是就沒那么討厭了?

但講概念還是過于抽象,遠沒有我經歷過的這兩次談話帶給我的沖擊大,也讓我充分領教了提問技巧的力量。

看到這兒,其實你并無法像我一樣領會。但至少可以在你心里種下一顆種子,當下次和別人聊天時,你能有意識地去感受。你可能會發現,不論技巧用得如何,真誠是最基本的。

這這點上老板C的故事,我覺得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如果你技巧用得好,就像老板C一樣行云流水,輕松愉悅;如果用得不好,痕跡明顯拙劣,誰也不會怪罪一顆透著真誠的赤子之心。

不過后來,我意識到真誠只是基本素養。更重要的前提是,在談話的這一小段時間里,大家能夠平起平坐。否則你連提問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使用技巧了。

而對于我們這些向上爬的人來說,大多數時候,平起平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Level3:頂尖記者的優勢,是平等對話的能力

楊瀾在采訪金庸的時候,金庸說你的采訪大綱給我看看,楊瀾不想,但金庸堅持。金庸看完她的采訪大綱之后,說你的大綱寫得蠻不錯,你可以開始采訪了。

看明白了么?

金庸在見到楊瀾的時候,都沒有決定要很認真地接受這個采訪。幫楊瀾獲得這個機會的,是她的那份采訪大綱。而她之前做的準備,是那份幾百字大綱的幾千倍。她每次采訪前,幾乎都要準備十萬到二十萬字的資料。

沒有這些,她沒有和這些大人物平等對話的勇氣。

之前和捕手志的潘宇波老師也聊起過這個問題,當時我們有一個共識,他問我,你覺得《晚點》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我說:記者,做研究肯定比不過搞學術的,論文筆比不過寫小說的。晚點的核心能力,就是平等對話的能力。

小晚能問出王興愿意回答的問題,并且能沿著線繼續追問下一個,因為她了解商業、了解美團、了解王興,而她又懂新聞。

潘宇波老師說,你說的對,同樣是做媒體,晚點更像是做企業,把每一篇報道,都要寫透了,別人只要看完她的文章,別的都不用看了。

后來,我了解到,晚點對記者的要求是每個月1篇深度稿,而其他財經媒體的要求是每個月至少4篇。所以晚點的記者有更大的寬容度,為了寫好一點,而晚一點。

和楊瀾一樣,他們每篇幾千字的稿子,背后要積累十幾萬字的內容。在和新聞中的關鍵人物采訪之前,他們要研究這個行業的前世今生,研究這個人的過去。

做這些研究,并不能保證產生一個好問題,但起碼能避免十個愚蠢的問題。研究也不是目的,它像食糧,能夠喂養想象和創新。

當你足夠了解你要采訪的這個人,哪怕和他第一次見面,你也有和他平等對話的實力和底氣。

記者的方法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很近。試想一下,你明天有一個和巴菲特午飯的機會?你是選擇明天直接去,問他如何致富?

還是今天花一天時間,去了解有關巴菲特的書,做過的演講,和他最近的新聞,然后明天問他幾個更加明確具體的問題。

畢竟關于如何致富的問題,他已經回答過無數遍了。問一個人他在公開場合回答過無數遍的問題,本身就是不禮貌的。

剛才那個場景中的巴菲特,可以換成你生活中任何一個需要努力夠才能夠到的人。書、演講、新聞這些,可以換成朋友圈、微博、即刻等各種社交媒體。

但我上面提到所有的前提,都是你聽得進去那個人說的話。你要是覺得在炒股這件事上,你比巴菲特厲害,那巴菲特午餐對你恐怕是一文不值。

四、Level4: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極度開放的心態

所以不論是巴菲特的午餐,還是約了剛畢業就在大公司做戰投小朋友的午餐。

你越是謙虛,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妄加評判,你就受益得越多。每個自己創業的人,對這件事都深有體會。用我一老板的話說,要習慣求爺爺告奶奶,才是CEO的正確姿勢。

我也親眼看到了曾經重度抑郁的好朋友任可,是如何2年時間,一路請教行業專家、前輩,一個人撐起一家抑郁癥領域的公司,而且自己也幾乎成為一個行業專家的。

所以,如果你沒有極度開放的心態,那我上面提到的提問技巧、平等對話什么的都是扯淡。

開放的心態聽起來很簡單,我第一次知道是三年前在《原則》這本書里。但我覺得自己做到,也就是最近一個月的事兒。

前段時間回家,去看望了家里的一位奶奶。老人嘛,喜歡有人陪她說說話,她就開始和我講,她們家拆遷后的錢是怎么分的,幾個孩子拿到錢后日子是怎么過的。

這樣的話題對我來說其實并不新鮮,在那邊你去看望10個老人,有9個都會和你講他們家這點事兒,但過去我也就是聽聽,過去就過去了。

但這次,我發現我聽進去了,我開始問奶奶,幾個孩子分到了多少錢?他們各自的家庭原本的經濟情況怎么樣?這些錢對他們來說是多是少?家庭是更和睦了,還是糾紛更多了?

因為我覺得她講的這些東西,完全可以做一個社會學研究,叫做《中國家庭拆遷前后的變化》。因為這件事,我才開始體會到開放心態的神奇體驗。

寫到這兒,我也回答下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我是如何從尬聊3分鐘,切換到輕松聊30分鐘的。

其實你只需要準備好一個問題:你有沒有什么事兒,是從小到大都比別人做得好的?

因為開放心態讓我知道,每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都會至少有一個自己擅長的話題。如果沒有,是你問的問題不夠好。

接下來的時間里,你只需要接著往下問:那你覺得形成這樣的能力,最關鍵的幾個因素是什么?或者說你有哪些別人不具備的條件?

過程中,你還可以用點兒贊美+提問,以及示弱的技巧。

比如對方說他很懂音樂,你可以說,我對音樂挺白癡的,雖然聽了那么多歌,但我其實分不太清楚古典和爵士,也聽不出流行歌里的伴奏用的都是什么樂器。

大多數情況下,在價值感和優越感本能的驅動下,對方都會講給你聽的。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想習得這個技能,需要大量的練習。至少在剛開始尷尬的那一小會兒,你還能想起來有這樣的方法可以用。

其實類似于這樣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我覺得張瀟雨老師的問題里,最有趣的一個是:「你上一次通過「沒有遵守世俗的規則」而獲取了某種優勢,或者為自己贏得了某種機會的經歷是怎么樣的?」

而戴雨森老師也提過一個問題:「你覺得同齡人中最有可能成為張一鳴的人是誰?」

五、總結

你可能已經忘了上面講的了,我們來總結一下我說了啥?

上面這些,看起來洋洋灑灑的幾千字就說明白了,但我深刻體會到這些事,卻用了不只一年的時間。回想起來,我剛開始是意識到原來提問是個能力,后來在對話中被驚醒提問的技巧,再意識到如果沒有平等對話,提問技巧根本無用武之地。

最后才明白,在缺失極度開放心態下,哪怕是平等對話和用了技巧,我依然錯失了很多信息,所以我想說的是什么呢?

在提問這件事上,如果讓我對這件事做個排序:

  1.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極度開放的心態。這樣你才能聽進去,提問才對你有價值;
  2. 其次是平等對話的能力,讓你能接觸到更優秀的人;
  3. 最后才是提問的技巧,讓你更容易拿到你想要的信息。

先聽的進去,再想辦法見更優秀的人,最后才是怎樣用技巧,讓收益更大。

和做業務一樣,先判斷能不能跑的通,能不能賺錢,然后才是考慮怎么降低成本的問題。

但我上面說的所有這些,雖然在講提問的事兒,但關系的本質是交換。每一次的交流,你們都在換一些東西,換你們彼此腦袋里的知識,或者是你們聊天讓對方開心。

空手套白狼的事,有,但一般不會有第二回。

寫到這兒,按照總結升華的套路,我應該說一句諸如「提問是門藝術」這樣的話。但我覺得沒什么藝術,不過是對生活的嚴謹。

所以,你有什么想問我的么?

 

作者:徐邦睿,1個產品經理,1/2個思考者,1/3個美術館講解員,1/4個作者,1/5個投資從業者,1/6個95后;想寫點十年以后,依然值得看的東西,微信:katongka007。

本文由 @徐邦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從尬聊3分鐘,到愉快談話30分鐘,我們是如何提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