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絕大多數品牌在爆品打造上都在做無用功?

編輯導讀:對于用戶來說,提到某一品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它的爆品。如果沒有特別出色的產品,那么這個品牌很有可能知名度不高。但是,打造爆品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很多公司砸了巨額的人力物力進去,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本文作者將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提出問題

這2個月接觸了很多的品牌,發現很多時候大家只會用常規理解的roi(產出/投入)來評估投放效果,但不知道如何通過整體鏈路來確定指標,不知道如何回收并分析數據,不知道如何評估哪些方式是有效的,以及不知道如何規劃團隊任務來為整體結果負責等等。

投放沒有基點(對標數據),單點看投放roi,覺得任何渠道都不適合;看到別人怎么做就跟風,卻一直找不到屬于自己的節奏;虧錢砸渠道,看不到回收資金的盡頭;因為個人沒想清楚,團隊只能跟在后面持續試錯,無法建立統一戰線。

折騰了很長時間,始終沒有形成良好的洞察和策略,同時在資源上也沒有形成穩定優產的合作方,導致從始至終,啥都沒沉淀,依舊很被動。

二、解決方案

目標拆解:

在解決上面的問題之前,先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同時將對單品銷量產生影響的流量結構進行拆解,再分別確定這些流量分別怎么獲取。大概的數據維度如下:

對標填充:

在針對框架里的數據進行填充時,如何確定具體的數據呢?

比較快速的方式是找對標,我想要做到什么體量,比如想卡到品類的top5位置,那要做到月銷*件,然后去看已經做到此體量的相同品類對應的品牌。

對其數據,流量結構,打法等進行拆解。可能有些產品的打法是跑分銷,有些是沖淘客,有些是站外種草引流站內做轉化等等。

通過以上的分析,確定自家適合哪種打法,再對標相應的數據結構。這就形成了自己單品的初步數據目標。

在后面實操后的數據回收中,通過實際情況,對框架中的數據進行矯正,最后形成適合自家的實際數據,為以后的單品打爆做準備。

數據回收:

在上面的數據目標填完后,要做的是梳理達成目標的資源以及對應的支出,比如小紅書,快手,抖音,B站等的投放,每個渠道大概投多少錢。是動用自己手里已經積累的資源,還是尋找新的媒介等等。剩下的事情就是先跑起來,再回收數據。

如何回收數據呢?眾所周知,我們投放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站內搜索數。

而一般消費者從種草到被轉化的路徑如下:

在站外被種草—到站內搜索—點擊關鍵詞進店—即刻轉化/暫未支付但覺得產品不錯,收藏或者加購—日后有活動或確定需求后從自己的收藏/加購里下單轉化

因此,我們需要回收的數據結構如下(以下所有的數據結構針對的都是從站外投放到站內成交這條鏈路)

上面的投放效率表中,搜索人數以及進店人數分別記錄了目標數據和真實數據,是為了解決倆個問題:

  • 搜索人數與投放質量好壞密切相關,同時從全鏈路來看搜索人數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站內單品的銷售額,我們根據搜索人數的缺口,通過優化站外投放進行補量;
  • 消費者到淘寶搜索了關鍵詞不一定會點擊進店,而能否進店也決定了銷售額。影響進店率有多種因素,比如頭圖是否和站外種草的產品相匹配,是否足夠明顯,標題是否有種草關鍵詞昵稱,文案/活動是否具有吸引力,如果存在缺口,或者搜索到進店的比例很低,需要及時解決這個問題。

搜索人數是靠站外投放堆出來的, 上圖中訪客以及獲客成本都和費用相關,我們的費用只是投放出去的這部分嘛?又如何進行統計呢?

大概的維度如下(具體的按照自身實際投放的渠道和數據為準):

可能有些人會問,為什么費用還包含了淘內?大家要明白,我們是為了一個單品負責的,本身就是站內+站外的組合拳,如果站外做的好,能引進流量,但是站內承接不住,那這個單品依舊很難賣出銷量。

好,既然已經花錢了,那我們需要知道站外花在哪兒了,才能測算出對應的效率,所以需要統計我們的渠道數據。

我相信有些伙伴會覺得奇怪,為什么這些渠道還要算增量?這個在后面渠道數據收集的部分我會具體解釋。

測算公式:

有了以上的數據,我們就比較容易對我們的roi,搜索預計銷售以及對應的花費進行測算啦。

數據公式如下:

測算ROI=(支付人數*單價+收藏加購人數*購物車轉化率*單價)/手搜種草的營銷費用(含傭金及品銷寶)

銷售件數=訪客數*搜索流量進店轉化率+訪客數*平均收藏加購*購物車轉化率

預計花費= 目標搜索人數/播放量到站內比例/cpm

為了讓公式更高效,需要根據自己之前快速跑出來的那部分情況將對應的數據做填充。

比如我這邊做下來的數據:

目前的CPM=X

站外播放量到站內搜索的轉化率=Y‰

搜索數到進店數的比例=Z%

搜索流量進店直接轉化率=A%

平均收藏加購率=B%

購物車轉化率=C%

當將以上的數據填進公式后,結合我們的目標銷售額(對應的銷售件數),就比較容易反推了。

比如根據上面的公式2,結合銷售件數,能夠反推我需要多少訪客數,再由訪客數推我的目標搜索人數,再根據公式3就能推出我在該平臺需要花費的預算。

剩下的,就是在這個預算以及CPM中安排相關人員做執行就好。但有一點不要忘了,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持續的記錄數據。

因為數據本就是不停變化的,其次我們需要通過不同的投放方法不停地矯正與更新,直至找到每一個能填進公式里的數據都是最優的。

觀測變化:

既然說到通過站外投放的測試,獲取最優數據的問題。我簡單說下,目前我在實際投放過程中,可能會比目前大家多做的一步。

這是快手投放回收的數據:

這是小紅書投放回收的數據:

仔細看的話,應該有注意到,我并不是某個時間段統一統計達人的數據的,而是每一天。

沒錯,我會要求每天早上對達人的數據進行記錄。通過這些數據的記錄我可以了解到很多額外的信息。

比如哪些達人的數據很早就停滯了,哪些有持續增幅,增長周期是多久。

同時能通過渠道增量的數據變化判斷我需要補多少量,進行后期投放進度以及投放量的調整(回答上面渠道數據表中統計增量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通過這些數據,我可以分析投放涉及到的內容,比如哪些內容角度或者場景更容易帶來持續增長的流量;這些數據增長的達人除了內容,是否還有哪些共同點,比如粉絲區間或者人設定位等等。

我如果要使用小紅書薯條或者快手粉條增加曝光,就可以非常清楚我應該優先選擇哪些達人,以及和這些達人是否要進行二次合作或者主動合作直播等等。

所以,當在以上的數據框架里邊測試邊記錄,隨著投放方式和節奏的變化,之前的公式中的關鍵數據也會發生變化,一邊做一邊積極調整,一直找到那些能對結果產生最優影響的數據。

在這個基礎上確定了讓自己滿意的投產后不要猶豫,猛砸費用直至將這個渠道吃死。

打造爆品:

說了這么多,可能很多人要問,是不是這么做了,就一定可以打出爆品?我可以很肯定的講,不一定!

為啥?因為這只是爆品打成的策略這一部分,如果策略出來了,選品不對導致市場不買賬不行,執行沒有到位不行,內容卡不住不行,路徑設置冗余不行,數據統計錯誤不行,找不到靠譜的供應商把錢高效的花出去不行,沒錢猛砸到量變引起質變不行,沒有試錯的資金以及心態不行。

產品,策略,執行,資源,資金,心態缺一不可。只有在磨合中這6者能共同成長,并始終為一個目標服務,才能有出爆品的可能。

三、總結

做任何事都有資源,時間和資金的限制,而我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大家做無用功,是因為沒想明白工作的主線是什么,團隊或者個人有沒有在核心價值鏈上工作,以及長期做下來到底有沒有積累公司/個人的資源或優勢。

對于品牌高管或者CEO來說,打造爆品七分策略,三分執行。因為沒有洞察和策略,就會陷入到盲目又看不到頭的執行中。

而要解決爆品打造的策略問題,需要有幾個必備的能力點:

  • 要對從種草到站內轉化全鏈路有所了解;
  • 對全鏈路中每個關鍵漏斗的數據有所了解;
  • 將上面的大框架和基礎數據建立起來后,通過實操中不停測試,進行數據的驗證與校準,直至找到最優的組合;
  • 針對最優組合大膽花錢,將效益放到最大。

PS:以上內容是我在打爆品的時候使用的邏輯和方法,比較適合品少以及早期做投放測試的時候使用。如果品牌同時在推廣的新品多,渠道多的情況下很難做到這么精細。

不僅不同時間段不同打法計算會有差別,不同公司也會有不同的計算習慣,重點在于邏輯的貫徹,能夠作為評估公司打品做的好壞的標準,保持系統性,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找到找到產出最高的節奏。

 

本文由 @Sall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文章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品牌行銷策略,產品行銷與設計,各類型行銷推廣案例分享-品牌行銷點點讚 » 為什么絕大多數品牌在爆品打造上都在做無用功?